English

企业办学改制的成功之路

——天津华夏学校改革纪实
2000-05-2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劲松 我有话说

天津市最大规模的民办学校——华夏学校,原来是一所企业办的学校,用了短短两年时间,不仅还清了扩建校舍所用的全部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,还使学校的固定资产纯增值1300万元,在校学生也由过去的10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人。该校的成功实践证明,企业办学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。

华夏学校的前身是天津拖拉机厂职工子弟小学,建于1965年,长期以来,企业出资办学给天津拖拉机厂带来沉重的负担,但企业领导仍将其当作母体的一部分倍加呵护。而学校的教师也励精图治,采用“目标管理教育模式”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,以优秀的教学质量和丰硕的办学成果赢得了社会赞誉。1995年成为“天津市首批示范学校”,被南开区政府命名为“教育质量优秀学校”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,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必须剥离制约企业发展的社会因素(包括学校、医院等),而教育行政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接受这所企业办小学,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。学校领导意识到民办学校已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兴办,不妨一试,或许可以闯出一条企业办学自我发展的新路。他们分析了学校现状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后,提出了“校归企有,办学自主,扩大规模,资金自筹”的改制方案。此时,天津市台办应一些台商的要求,考察了天津的几所声誉较好的学校,该校引起了考察组的浓厚兴趣,合作办学的想法不谋而合。

改制设想和可行性方案送到“天拖”,企业决定“扶上马,送一程”,继续包下学校从1996年至2000年间全部在册教工的工资,并每年接受6至7名大学毕业生,以保障师资合理结构。此举引起了知名教育专家、天津一中原校长韦力的关注,他率领一些享誉中外的老教育工作者毅然加盟。然而,学校改制扩大规模的第一步就遇上资金困难。老教育家们心系教育的一片赤诚,感动了渔阳建筑集团的“老总”,当下拍板:全力支持学校发展,先期垫资建校舍。1996年春,一座漂亮而现代化的教学楼落成,一所集小学、初中于一体的民办学校——华夏学校诞生了。1996年秋,学校迎来了700多名新生。

面对家长的殷切企盼,他们提出了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华夏无差生”的承诺。“育人以德为本,教书以启智为先”成为教工指导工作的准则,使学生一入学,便浸润在良好的育人氛围之中。学校“用成功的精神鼓舞人,用成功的目标激励人,用成功的喜悦感染人,让学生和教师在创新实践中共同品味成功”的办学思路,为华夏学子开辟了一片成才的天空。韦力先生说,学校教学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,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。优化教学过程,培养学生如何运用旧知探求新知的学习方法,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,教会学生学会学习,遵循人的认知规律,从感性到理性,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,即“爱学——学会——会学”:“爱学”是前提,“学会”是关键,“会学”是目的。

良好的育人氛围和教学方法得到了丰厚的回报。连续几年毕业生百分之百升入了高一级学校。截至1999年,学科、科技、体育、艺术等方面的特长生参加国际、国内及市级竞赛获奖达365人次,其中国际级27人次、国家级70人次,6名学生获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,4名学生进入国家游泳队和跳水队,学校女子篮球队连续六届荣获全市冠军,并代表中国赴悉尼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。目前,全校学生没有一个流失,没有一个留级,100%的游泳普及率,学生的行为习惯、生活习惯、学习品质与学习成果等方面都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肯定。

该校校长孙文仲对记者说,一所学校的成功和发展,关键要看学生的质量。要使每个学生在德、智、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、活泼、主动的发展,这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。我们在学生教育中始终遵循同步发展的育人思路,就如同茫茫大海中航行的一条船,德育是舵、智育是帆、体育是船体。舵一旦失灵,船就会偏离航道;而帆未扬,航速必然放慢;倘若船体破碎,一切都无从谈起。舵、帆、船三位一体,缺一不可。我们学校的工作纲要中明确规定:华夏学校每一项工作,每一位教工从事的劳动,都要以学生为中心,一切为了学生,为了一切学生,为了学生的一切。这是我们一切工作和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。

现在,该校正与天津弘泽建设集团合办天津华夏一中,与天津师范大学合办天津师大华夏学院,基建工程已动工,一个集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专为一体的“天津华夏学团”已经形成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